維生素知識
維生素史話
公元前3500年 古埃及人發現能治療夜盲癥的物質,也就是后來的維生素A。
公元1600年 醫生鼓勵多吃動物肝臟來治療夜盲癥。
1747 年 蘇格蘭林德發現檸檬能治療壞血病。
1831 年 胡蘿卜素被發現。
1911 年 波蘭化學家豐克為維生素命名。
1915 年 科學家認為糙皮病是由于缺乏某種維生素而造成的。
1916 年 維生素B被分離出來。
1917 年 英國醫生發現魚肝油可以治療佝僂病,隨后斷定這種病是缺乏維生素D所引起的。
1920 年 發現人體可將胡蘿卜素轉化成維生素A。
1922 年 維生素E被發現。
1948 年 大劑量維生素C用于治療炎癥。
1949 年 維生素B3與維生素C用于治療精神分裂癥。
1954 年 自由基與人體老化的關系被揭開。
1957 年 Q10酶被發現。
1969 年 發現體內超級抗氧化酶。
1970 年 維生素C被用于治療感冒。
1993 年 哈佛大學發表維生素E與心臟病關系的研究結果。
維生素是什么
維生素也叫維他命,是人體維持正常功能所必需,但在體內不能合成或合成量很少,必須由食物供給的一種低分子量有機物質。維生素的每日需要量很少,它們不是夠成人體組織的成分,但在調節物質代謝和維持生理功能方面卻發揮著重要作用。長期缺乏某種維生素,會導致維生素缺乏癥。
維生素有10多種,從最基本的生物化學概念看來,它們是這樣的一類有機物:在人體內的含量很小,但生理作用很大,因為它們往往作為體內一些重要酶的輔助成分,參與廣泛的生化反應,決定了某些十分重要的代謝過程。它們在人體內不能合成,必須由食物直接供給,一旦食物中缺乏某種維生素,則無一列外地引起相應的代謝障礙,并表現出相對特異的臨床癥狀,例如因維生素C缺乏導致壞血??;維生素B1缺乏導致腳氣病。因此,維生素是人體必需的一類營養物質。主要有維生素A、D、E、K、C、B1、B2、B5、B6、B12、葉酸、生物素、胡蘿卜素等。
與我們熟悉的三大營養物質蛋白質、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不同,維生素雖然參與體內能量的代謝,但本身并不含有能量,所以補充維生素不會導致通常所說的營養過剩,也不會引起肥胖。不過維生素過多仍然有害健康,過多的維生素可以引起中毒反應,表現出相應的癥狀。特別是維生素A、D、K等脂溶性維生素,因為能夠在體內日積月累地積蓄起來,所以更容易引起中毒;而維生素C、B等水溶性維生素因為很容易隨尿排泄掉,不能在體內蓄積,所以很難引起中毒。
維生素命名
維生素一般是按其被發現的先后順序以拉丁字母順序命名的,如維生素A、B;也有根據它們的化學結構特點和生理功能命名的。如硫胺素、抗皮炎維生素等;還有發現時以為是一種,后來證明是多種維生素混合存在,便又在拉丁字母下方標注1、2、3等數字區別,如維生素B1等。維生素種類繁多,化學結構差異很大,通常按溶解性質將其分為脂溶性維生素和水溶性維生素兩大類。